湿地边的“羽衣舞者”:水鸟观察记_公园_白鹭_芦苇
古黄河公园拥有绵长的水岸线,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湿地,在波光粼粼的水岸与翠绿的芦苇丛中,生活着一群身着“华服”的鸟类精灵。它们以水为镜,以风为歌,用独特的生存智慧演绎着自然的奇妙韵律。今天,让我们聚焦夜鹭、白鹭、黄斑苇鳽、斑鱼狗,探寻这些湿地“舞者”的多彩故事。
夜鹭:暗夜中的优雅猎手
(拍摄于水景公园喷泉广场)
夜鹭是湿地的“暗夜使者”,体长约46~60厘米,一身灰黑色蓑羽如墨染轻纱,眼周醒目的红色皮肤恰似点睛朱砂。白日里,它们常单脚伫立枝头,缩颈驼背如老僧入定;黄昏降临时,便化作灵动的猎手,踩着暮色掠过水面。
展开剩余85%生存绝技:凭借夜间血红色的“夜视眼”,夜鹭能精准锁定浅水区的小鱼。它们擅长“静止伏击”,单脚立于木桩上纹丝不动,待猎物靠近时,脖颈如弹簧般瞬间弹出,尖喙闪电般刺穿鱼身。
(拍摄于水景公园喷泉广场)
(拍摄于水景公园喷泉广场)
家庭剧场:繁殖期的夜鹭群栖于高大乔木,巢用枯枝搭建。雄鸟负责捕鱼养家,雌鸟守护雏鸟,若遇暴雨,亲鸟会展开翅膀围成“保护伞”,整夜站立护崽。
白鹭:水岸边的诗意符号
(拍摄于雄壮河湾公园北岸水边)
白鹭是湿地的“白衣仙子”,修长的体型(体长50~90厘米)搭配雪羽、黑喙、绿足,宛如水墨画中走出的雅士。它们常漫步浅滩,姿态优雅,时而轻踏水波,时而振翅惊起涟漪。
生态角色:作为“环境质检员”,白鹭对水质要求苛刻。它们以鱼虾、贝类为食,捕食时颈部弯曲成优美的“S”形,目光锁定猎物后,迅速伸颈啄食,动作一气呵成。
(拍摄于水景公园主广场)
(拍摄于雄壮河湾公园主河道上)
文化意象:从古至今,白鹭都是诗意的象征。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道尽它们的灵动,“白鹭立雪,愚人看鹭,聪者观雪,智者见白”更赋予其哲学意境。
黄斑苇鳽:芦苇丛中的隐身大师
(拍摄于雄壮河湾公园龙飞桥附近)
黄斑苇鳽是湿地的“拟态专家”,体长仅30~40厘米,黄褐色羽毛布满黑色斑纹,完美融入芦苇丛。它们常藏头缩颈,静止时如同一截枯苇,连呼吸都刻意放缓,堪称“芦苇秆成精”。
生存智慧:遇危险时,黄苇鳽会瞬间伸长脖颈,身体绷直如芦苇,甚至随苇秆摆动而轻轻摇晃,骗过天敌的眼睛。捕食时,它们潜入水中仅露喙尖,像微型潜艇般逼近猎物。
(拍摄于雄壮河湾公园龙飞桥附近)
(拍摄于雄壮河湾南岸钓翁台边芦苇丛中)
繁殖趣闻:雄鸟用芦苇叶搭建简陋巢穴,最快2小时完工。雏鸟饥饿时会轻敲亲鸟喉部索食,离巢练习飞行时,常因失衡落水,却能划水自救,上演“湿地生存课”。
斑鱼狗:翠鸟科的独特成员
(拍摄于水景公园南岸喷泉广场)
斑鱼狗是湿地的“空中狙击手”,体长24~26厘米,头顶有一小撮冠羽,浑身布满黑白相间的斑纹,有白色的翅斑带。它们悬停于水面上方,如架在天空的“瞄准镜”,一旦锁定目标,便垂直扎入水中,叼鱼而起。
硬核技能:斑鱼狗视力绝佳,能在水面反光下清晰视物,捕鱼成功率高达90%。它们常将捕获的鱼摔打在枝头“敲晕”,再整条吞咽,堪称“干饭猛禽”。
(拍摄于水景公园主河道)
(拍摄于水景公园南岸喷泉广场)
家庭分工:繁殖期,雌雄鸟共同挖掘树洞为巢,轮流孵化。雏鸟破壳后,亲鸟会将鱼撕成小块喂养,待幼鸟能飞行时,便带着它们在水面练习“高空跳水”绝技。
温馨提示
这些鸟类不仅是自然美的化身,
更是生态健康的“晴雨表”。
观鸟时请保持距离,
勿用强光或噪声惊扰;
守护公园植被与水质,
就是守护它们的家园。
期待下次再赴这场与自然的“羽衣之约”!
来源:宿迁住建
主管:宿迁市生态环境局
主编:朱 亮
发布于:北京市